在瞬息多變的藝術界之中,很難預測 20 年後的藝術會是什麼形式,但許多藝術家已經開始放眼未來,融入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等新興科技於藝術之中,試圖藉此窺探未來世界的冰山一角。
然而我們未來的生存環境並非無法預測,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已經不是與我們無關的遙遠議題,而值得思考的是,藝術家是如何應對這些變化?他們的理念與藝術創作又能為社會、環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與幫助?
永續議題」跨界對話——永續藝術(substainable art)
2016 年,聯合國提出了 17 項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 SDGs),橫跨教育、科技、農業與水利,藉此引領人們共同努力,達到永續,而近年來台灣也首創「SDGs Art」等名詞,期望能利用藝術作品激發人們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
永續藝術主題包括自然生態的運作、倡導多樣性的重要,以及引領眾人思考如何保持生態平衡等,永續藝術家們把欲宣傳的環境議題以多樣性手法融入藝術作品當中,讓眾人在欣賞畫作或藝術品的同時,也能反思自身是否能為地球環境作出一點貢獻。
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
來自韓國藝的術家崔正化(Choi Jeong Hwa)使用蒐集來的再生材料堆疊製作成巨大的裝置藝術,並藉此表達大量生產與現今的消費文化所造成的浪費問題。
作品中層層堆疊的塑膠物品與廢棄物花了崔正化近三十年的時間蒐集,從家庭垃圾到餐廳的塑膠盤、塑膠杯都是他的作品材料,而這些日常中垂手可得,被我們認為「沒有用處」的廢棄物在崔正化的獨特思維之下,轉變成為了能夠乘載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又富有抽象美感的藝術作品。
並非將理念付諸於藝術品中,生態藝術家選擇透過行動,例如修復工作等來訴諸自身理念,藉此更為直接地倡導全球暖化、海水倒灌、動物瀕臨絕種等生態議題。
「與自然世界和諧相處」是大地藝術的最佳詮釋,藝術品利用環境和大自然提供的資源創造而成,且不使用人為材料。
可再生能源藝術利用風力、太陽能等永續能源創作藝術作品,且藝術品不僅可以為社區帶來新興再生能源,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更使藝術設計變得更環保、無污染、更持久且深具教育意義。
“Another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你的垃圾可能是他人的寶藏)可視為循環利用藝術的最佳詮釋。此類藝術品鼓勵大眾重新評估他們對「美」與「藝術」的定義,將「垃圾」升級再造成藝術作品。
此文取自https://reurl.cc/GAEngG